高考剛結束,高校錄取工作即將開始。近期,高校更改校名的現象引發媒體關註。據報道,自2010年以來,湖北當地高校新增20餘張新面孔,這些院校或是由原來的學院升格為大學,或“獨立”,或更名,或合併組建。在校名換來換去之時,湖北有15所高校名稱近似,導致開學時經常有新生走錯校門。(6月12日光明網)
 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我國大學的更名潮風行。從已經更名成功的大學校名上可以發現一些共性的特征:在地域上擴大化。地級市校名升級為冠省校名,冠省校名升級為北方、南方、華北、東北、西北、西南、中南等校名。在層次上高端化。中專學校升級為專科學院、專科學院升級為本科學院、本科學院升級為大學。在特色上時尚化。儘量甩掉“鋼鐵”、“機械”、“農業”、“地質”、“林業”等傳統性十足的字眼,著力添加“科技”、“財經”、“電子”等時尚性的名號。
  校名確實很重要,高校名稱往往概括了高校專業結構,蘊含了高校的歷史、特長,甚至本身就是巨大的無形資產。這個資產的多少並不是靠“大學”還是“學院”決定的。且不講麻省理工這樣的“學院”,即使在我們國內,一直以來也有不少堪稱名校的學院。這些學院,在各自的專業領域,以其深度而成為翹楚。令人扼腕的是,改成沒有鮮明特色的“大學”後,原先的聲望、品牌、影響力反而黯淡了。
  其實,即便如今一些學校名稱改的再高大上,內在精神卻是真正的矮挫窮。為何?因為一種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不是做“樹人”的心態。不僅校名要“貪大”,專業更要“求洋”。校名和專業的“撞臉”折射的是教育理念和手段的趨同與同質化,是一種短線的追名逐利,一種浮誇的弄虛作假,一種教育大躍進。事實上,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前不久表示,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將轉嚮應用技術、職業教育,占所有高校一半。換言之,這些年來不少高校從“學院”改名“大學”已經造成嚴重後果,造成我國教育供給與需求極端不匹配,教育改革是要將一半綜合“大學”改回職業“學院”。可見,改名折騰的背後是教育資源的驚人浪費。
  大學的影響力在與學術氛圍,詒看笫Γ拷萄Э蒲校咳宋幕肪常廡┳試春陀攀撇皇且懷幌δ艹傻模桓鮁4由甌ㄐ灤C繳笈渙僥曄奔渚凸渙耍虼爍拿閃俗羈旖蕕姆絞劍庵滯痘∏傻淖齜ǎ逑值氖茄跎系母≡輳看饈橋時刃暮托槿儺腦謐魎睢R虼耍夜恍┓侵笱в肫湓諦C匣ㄐ乃肌⒆鑫惱隆⒆囈菥叮蝗綈採窬財⑻ぬな凳蛋唇逃媛砂煅В懷鮁L厴岣甙煅е柿浚髁⑸緇嶁蝸螅緯捎帕嫉陌煅Т場�
  文/王子銘  (原標題:校名貪圖“高大上”並非提升捷徑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x69rxowp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